01 前言
夏利,连续18年占据自主销量冠军,“国民轿车”的鼻祖。
夏利,在90年代的发展非常迅速,2010后的衰败更是令人惋惜,只停留在80后的回忆里。
很多人都说是一汽恶意收购了夏利后才导致夏利的出局。
真的如此吗?本文简单介绍下夏利的发展和衰落。
02 夏利的诞生与辉煌
1965年,在汽车修配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天津汽车制造厂,主要生产轻型货车。
到70年代,我国全面进入改革开放,当时一汽、上汽、北汽分别与奔驰、大众、克莱斯勒进行合作。
在此背景下,在1983年政府确定在天津建设微型汽车生产基地。同年,天津派考察组赴日考察,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型轿车。
考察后发现,日本的大发很适合中国,最终在1984年,天津汽车和日本大发签定协议,引进微型面包车Hijet 850的全套生产技术,生产“华利”面包车。当时“华利”面包车主要作为出租车使用,涂装黄色,称为“黄大发”。
当时的外资车企大部分希望采取合资的形式进行合作,津汽希望通过技术引进的形式进行合作,而大发同意技术引进的合作模式,这也是选择大发的很重要原因。
1986年,津汽又引进大发Charade车型,在中国组装成夏利车型出售。
夏利的推出非常符合中国市场的需要,红遍大江南北,1988年天津市汽车工业公司决定正式成立天津市微型汽车厂。
1997年8月28日,为更好发展夏利品牌,天津微型车厂改制为天津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。至此,夏利正式成为独立的汽车品牌。
1997年12月夏利TJ7130U问世;1999年夏利推出适应环保要求的TJ7101和TJ7131车系,皆使用电喷发动机,化油器时代结束。
据当年《中国经营报》报道,1999年,夏利在北京地区的总销量在2.3万辆左右,其中90%以上为出租车。
乘胜追击,1999年,津汽集团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。
03 夏利艰难的新千年
新千年发生的2件事情对夏利影响很大。
第一件事: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;
加入世贸组织后,来自海外车企对中国市场冲击力逐渐加强,而同时国内许多民营自主品牌也逐渐壮大。
其中体现最明显就是夏利在出租车行业的衰落,夏利出租车在长期高强度运转的情况下暴露出了不少小毛病,人们对夏利的抱怨逐渐增多,留下了廉价的印象。
与此同时,合资汽车的迅速崛起,一些配置高、质量好的车型价格也不断降低。
第二件事:主要城市开始限制小排量
1998年12月26日,北京市公安局发出通告,禁止排量小于1.0升的小轿车白天通过长安街。之后,全国大约有22个省市的84个城市出台了限制小排量车上路的政策。
这个现在看起来很荒唐的政策,在当时非常风靡,各地开始限制小排量车,理由是造成了交通拥堵。歧视小排量汽车的政策直接导致了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变化,对于以小排量为主力的夏利,首当其冲。
由于政策的冲击,夏利人将精力逐渐转向三厢车型。很快,丰田Platz便被引入中国,它在国内的名字叫做夏利2000。
但夏利2000的命运却给了津汽人沉重的打击,由于颇为怪异的造型和很弱的动力,人们对它并不感冒。上市两年后,平均每月不足1000台。
推荐阅读:旗龙网